Arts > Painting and Graphic Design
Wang Shishen
Wang Shishen (1686-1759) was a famous painter and calligrapher in the Qing dynasty, as well as a member of the "Eight Eccentric Artists in Yangzhou". He made high achievements in poetry, calligraphy, painting and carving. He lived by selling paintings, and was good at painting flowers, especially the plum. His representative paintings are Pines, Blooming Plums, and Aromatic Plums, and he also wrote a collection of poems.
Examples

1 Wang Shishen would become not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Chinese painters of plum blossoms.

2 Despite that Wang Shishen still tended to be poor, but relatively happy, and devoted to painting research.

3 Wang Shishen was talented in painting human figures, calligraphy, and seal cutting.

Text Recommended
清画家汪士慎出生地考 View Translation
汪士慎,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卒于乾隆五十九年(1759年),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百度百科、好搜百科等多个官方网站、个人博客及当今有关村史图书宣传或介绍汪士慎的出生地和籍贯有好多版本,一作歙县人,又作休宁人,更有说是徽州区人。同为一人,籍贯却有诸多说法,孰对孰错?须知,古徽州盛行敦本敬祖之风,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据《寄园寄所寄》载:“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作为汪氏后裔,笔者有责任为画家汪士慎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笔者查找资料时,在上海图书出版社1989年《辞海》缩印版中看到了汪士慎的词条解释:(1686-约1762),清画家,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原籍安徽休宁,居江苏扬州。精篆刻和隶书,工画花卉,尤擅画梅,笔墨疏落,气清而神腴……这估计是认定汪士慎为休宁人版的参考依据。 后又翻阅商务印书馆1983年12月出版的《辞源》修订本(全两册)第一版中汪士慎的词条解释:公元1686-1759年。清歙人,流寓扬州。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原籍安徽休宁,居江苏扬州。工花卉,尤擅画梅,笔力刚劲。精篆刻、隶书。晚年目盲,仍为人作画……此辞条籍贯的解释明显是模棱两可。这定是导致当今人将其出生地一说安徽歙县,又说安徽休宁的原因。 在中国书画史上,好多书画家出于光宗耀祖的需要,喜欢在其作品中写上家乡地。汪士慎在世时没有著书阐明自己的出生地,但在其作品中留有“富溪汪氏”和“溪东外史”的落款。《辞海》第一修编时间为1903年,《辞源》开始修编时间为光绪34年(公元1908年),笔者估计两书早期编撰者都是凭其作品上“富溪”落款以为出生地而推断其籍贯的。 汪士慎的祖籍为安徽,属于老徽州人毋容置疑。有争议的起因为“富溪”,这与历史上徽州地处山区,古时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村落命名较为随意,各地村落重名甚多有一定关系。笔者通过走访、遍查史料,发现今黄山市境内,古、今村名为“富溪”的多达五处。一是明嘉靖年代休宁的富溪又叫大富营;二是明嘉靖年代歙县的富溪又叫坑口;三是现隶属徽州区的富溪乡政府所在地富溪自然村;四是现为休宁县榆村乡政府所在地富溪自然村,古叫富昨;五是唐代以前叫富溪的现歙县富堨村。众多的富溪之名,哪个才属于汪士慎的真正家乡呢?笔者认为,局部地区重名的“富溪”之多是当代人抢注汪士慎的主要原因。唯有找到有关富溪的来历的确切历史资料佐证才能逐一进行排除。 先从古人按姓氏宗族群居的习惯,查找汪士慎出生之前最相近的朝代即明朝的上述各名为富溪村的主要居住地大姓或汪氏宗族分支迁移地。黄山书社2007年版明代嘉靖三十年(1551年)《新安名族志》第48页记:休宁的富溪又叫大富营,其大姓为程姓;第543页记:歙县的富溪又叫坑口,其大姓为项姓;且当时新安汪氏名族的居住地中均无提及上述两个富溪,据此笔者予以排除一和二处明代富溪地。 现隶属徽州区的富溪乡政府所在地富溪乡富溪自然村之“富溪”名,是沿用1961年5月成立的富溪人民公社而得。该乡有七个自然村(漕溪、吕村、双坑口、黄柏山、寺坪、大源、充川)和十个村民小组组成,旧称“漕溪”的自然村为现富溪村委会所在地,亦是现富溪乡政府所在地,村民以谢姓为主。民国《歙县志·卷一·舆地志·都图·三一》记:漕溪为十三都五图所辖村。说明旧时并没有富溪之名。结合上述两点,也予以排除汪士慎是现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人的可能。 2014年4月18日,笔者去了休宁县榆村乡警务所,了解到该村以前叫富昨,现以程、汪两姓为主。查找黄山书社2007年版明代嘉靖三十年《新安名族志》第217页记:“休宁富昨汪姓,出藏溪派,茂之九世孙曰仁福,分居于此。”此页还记载了休宁藏溪的汪姓,是越国公华第八子俊之七世孙曰茂的于唐末始迁此地。也就是说,休宁富昨汪姓始祖是越国公华第八子俊之七世孙茂的九世孙仁福。又道光三年卷一《休宁县志·疆域·隅都》记有:富昨、榆村都隶属休宁县二十一都。前面两古籍内均无“富溪”这实名记录,富昨何时名为“富溪”找不到依据,汪士慎是否为俊之后人也无从确定。然而也不能排除汪士慎出生地是现休宁县榆村乡政府所在地富溪自然村。 于是笔者再查找唐代以前叫“富溪”的现歙县富堨村的汪姓的来龙去脉,发现黄山书社2007年版明代嘉靖三十年《新安名族志》第197页记:歙县富堨汪姓为唐越国公华第三子达之后,七世曰原从登源迁居尚田,十一世曰忠的仲子曰遇,娶歙北沈氏女,光启二年由绩溪尚田迁于此,即富堨汪姓始祖为唐越国公华第三子达的十一世忠的仲子遇。至此,笔者仍不能判定此地就是汪士慎的故乡。是否能通过找到老宗谱上的传承记载汪士慎是越国公华第三子达之后,就能找出答案呢? 笔者的工作单位是档案馆,馆内收藏有大量的汪氏宗谱,可那么多纸质老族谱要一本本查找线索,肯定要花很长时间。就在对是否要继续作此求证工作犹豫不决时,突然想到了几年前曾在一位汪姓前市领导那征集过其拍摄的族谱照片刻成的光盘档案。于是从馆里借出了四个光盘准备逐一查阅。也许上天眷顾,在查看第一个光盘内【即上海图书馆藏本《汪氏通宗世谱-富溪支谱序》第九册(原第十一册)寅下部第32卷的第1-2和48页】照片时就发现了我所需的证明材料——汪士慎是越国公华第三子达的十一世忠的仲子遇之后,为歙邑富溪汪氏敦本堂的76代世孙,其父名汪可遇居扬州。歙邑富溪汪氏始祖为遇公,敦本堂分支始祖为富溪六十六世孙宁。富溪汪氏从绩溪尚田迁入歙县富堨为唐咸通四年,比较明代新安大姓歙县富堨汪姓的迁移始末,二者统一,富堨即富溪。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茶文化:闲适雅致 “扬州八怪”汪士慎的那杯茶 View Translation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描述了“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妙玉与众人饮茶的情景。 黛玉问:“这也是旧年蠲(juān)的雨水?”妙玉因此嘲笑她:“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看得人连连慨叹:连天降的雨水都嫌不好,偏要梅花上那一捧清清凉凉的雪拿来烹煮清茶,妙龄女子的兰心雅趣跃然纸上,孤标傲世尽现笔端。 自陆羽撰《茶经》,茶之一道便成了文人的一件极为重要的闲适雅致之事。而“扬州八怪”中的汪士慎更是个中翘楚。 同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曾言汪士慎:“诗人今日称茶仙。”这位平生不嗜酒只品茶的画家爱茶成痴,分辨得出茶与茶之间的细微差别。而闭目识茶指出此茶出自何地、采自何时,更是他的拿手好戏。 汪士慎用来煮茶的水中,天然的山泉水还算是易得之物,那花枝水必是清晨花枝上的露水,必须耐心等待露珠顺着花须滴入瓶中,可见用心之苦。更高端的当然是和妙玉如出一辙的雪水,落在花枝上的雪尤为珍贵。朋友知他有此嗜好,常以此相赠。得知邻人焦五斗家中收藏有一年前所收的蜡梅上的雪水,汪士慎持瓮相求,以一幅《乞水图》相赠。郑板桥曾为此事写下诗句:“抱瓮柴门四晓烟,画图清趣入神仙。莫言冷物浑无用,雪汁今朝值万钱。”不失为一桩茶林佳话。 有如此珍贵的烹茶之水,煎茶之时的器具更为讲究——汪士慎喜以素瓷小茶炉细细煎之,煎茶之时必以松子助燃,如此细致求全,泡出的可谓雅到极致的一杯茶。 这位以画梅清绝著称的画家有诗自谓:“知我平生清苦癖,清爱梅花苦爱茶。”而朋友厉鹗为他所作的诗,更是写出了这其中三昧:“先生爱梅兼爱茶,啜茶日日写梅花。要将胸中清苦味,吐作枝上冰雪桠。” 于汪士慎的一杯茶,厉鹗可谓解人。
盘点历史上的八位茶痴 View Translation
自古古人做痴人,不乏情痴,路痴。当然茶界当中也有茶痴。在我国历史上对于茶叶的爱慕到痴的境界便有这么八位。今日小编就为大家来介绍一下史上最有名的八大茶痴。 1、陆羽 陆羽被称为“考察茶事”,游历巴川蜀峡,一路上他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辨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经过长年的积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得以面世,陆羽也被世人尊为“茶圣”。 2、卢仝 卢仝嗜茶成癖,他的“七碗茶诗”被人千载传唱。后流传到日本,并深深影响了日本的茶道。此外卢仝还著有《茶谱》,世人尊称其为“茶仙”。 3、皮日休 晚唐著名文学家,精通茶事,善写茶诗,他自制了一套精美的“袭美茶具”,写过《茶中杂咏》,为今人了解唐代茶园、茶舍、茶农、茶具以及茶业的种植、焙制、烹饮情况,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 4、李清照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与丈夫都是茶道中人,他们旅居青州时常以茶为戏:“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一边饮茶,一边记忆学习,此乃“饮茶助学”也。 5、张岱 明末人,曾戏谑地自称“茶淫枯虐”。他曾联合乡人,对家乡一款没落的贡茶进行改造,使得此茶名声大噪,并更名为“兰雪茶”,后重新雄踞江南第一名茶的宝座。 6、乾隆 曾六下江南,微服私访的同时也饮遍了江南的名茶。乾隆一生嗜茶,到了晚年,更是到了病茶的地步。85岁高龄时,乾隆欲退隐让位,有大臣劝道:“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回曰:“君不可一日无茶也!” 7、蒲松龄 蒲松龄久居乡间,知识渊博,他自制了菊桑茶,具有补肾、抗衰老的药效。他在家乡设了一个茅草茶寮,为过往行人义务供茶,饮茶者不需付茶钱,只需口传故事和传说。这些用茶换来的故事,后来成为《聊斋志异》中490多篇文言体小说的素材来源。 8、汪士慎 “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是“八怪”中与茶结缘最深的一位。他一生品茶无数,对各种茶叶的形状和味道了如指掌,闭着眼睛品茶都能说出茶叶的产地,甚至是几时采摘的茶叶。他有个癖好,煮茶的水只取三种,分别是山泉、雪水和花须水。他从不喝泡茶,而是用专门的茶具煎茶。
Knowledge Graph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