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Books and Publications
Records of Foreign Matters
The Records of Foreign Matters is a category of classic specially designed to record the new and exotic matters of the peripheral regions and countries from the Han Dynasty to the Tang Dynasty. It was authored in the late Han Dynasty, became popular in the Wei, Jin and the Southern and the Northern Dynasties, began to decline from the Tang Dynasty and perished after the Song Dynasty. As early as the Han Dynasty, the Records of Foreign Matters kept the records of the islands in South China Sea, which showed that these islands were first discovered and named by China.
Text Recommended
中国南海主权的形成 南海问题的由来

 2009年11月,中国海军南海舰队在南海某陌生海域,组织多种作战兵力进行了一场海、岸、空、天、电五维空间立体实弹演练。图为水面舰艇发射反舰导弹。   中国南海诸岛主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经营开发,并由历代中国政府行使连续不断的行政管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这一发展过程有充分、确凿的历史依据,国际社会也是长期予以承认的。   一   根据史料记载,最晚在汉代,我国人民首先发现了南海诸岛,并对南海有了初步认识。东汉杨孚《异物志》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缴外大舟,锢以铁叶,值之多拔。”三国时期万震《南州异物志》记录了从马来半岛到中国的航程,其载:“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这两条史料的记述十分一致,其中所言“崎头”是我国古人对礁屿和浅滩的称呼;而“涨海”即我国古代对南海最早的称谓;“涨海崎头”指南海诸岛的礁滩。从杨孚和万震的记载表明,至少在东汉时期,我国人民不仅发现和命名了南海,而且已经初步掌握到南海的基本特点。   中国早期史籍中关于“涨海”的记录频繁出现,可以确定,以“涨海”泛称南海在当时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和采用。至隋唐两代,“焦石山”、“象石”、“七洲洋”等地名的出现,更加表明中国人民在南海的生产经营活动范围已经远至西沙群岛。   至宋代,始以石塘、长沙等专用名称明确指称南海诸岛。石塘又作石堂、千里石塘、万里石塘;长沙又作千里长沙、万里长沙、万里长堤。经考证,史籍中所载“长沙”大多指今西沙群岛,而“石塘”大多指今南沙群岛。   宋代将南海诸岛列入“琼管”范围,即“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属于当时广南西路琼州的管辖范围,这标志着南海诸岛纳入中国版图已现端倪。至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继续将南海诸岛明确列入中国版图并置于广东省琼州府万州辖下,行使了有效管辖。   值得注意的是,从宋代起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不仅成为中国人民生产、经营活动的传统区域,而且更成为水师巡防的重要海域。宋太祖在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平定南汉刘伥后,建立巡海水师,巡管范围即包括西沙群岛。自此之后,明、清王朝均将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视为所辖之地,中国水师巡卫海防、行使管辖成为惯例。   二   晚清至近代以来,中国政府继承了历代南海范围的传统疆域观,一方面抵御外来侵扰、维护南海主权权益,另一方面着力从地名、地图等方面加以规范,从而使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地位更加牢固。   1933年,法国殖民者侵占南沙“九小岛”,引起中国政府和中国社会各界的强烈抗议,中国政府以及驻法临时代办均进行了严正交涉。1934年12月21日,由国民政府内政部召集参谋部、外交部、海军司令部、教育部、蒙藏委员会组成的“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召开第25次会议,审定南海各岛礁中英岛名,并公布“关于我国南海诸岛各岛屿中英地名对照表”,这是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的第一次“准标准化”命名,正式将南海诸岛分为4个部分:东沙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今中沙群岛)和团沙群岛(亦称珊瑚群岛,今南沙群岛)。表中列出了南海诸岛132个岛礁滩洲地名。1935年4月,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出版《中国南海各岛屿图》,这是国民政府公开出版的具有官方性质的南海专项地图,图中较为详细地绘出了南海诸岛,并将南海最南端标绘在大约北纬4°曾母滩。   1946年9月2日,中国政府发布关于收复西沙南沙群岛的训令,经内政、外交和国防三部会商后,派出以海军为主的接收人员,顺利接收了西沙和南沙群岛,并分别竖立“太平岛”、“南沙群岛太平岛”、“南威岛”、“西月岛”等石碑,重申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1947年4月14日,国民政府内政部召集各有关部门就《西南沙范围及主权之确定与公布案》予以讨论,会议决定:“南海领土范围最南应至曾母滩,此项范围抗战前我国政府机关学校及书局出版物,均以此为准”。   1947年12月1日,中国政府内政部重新审定东、西、中、南四沙群岛及其所属各岛礁沙滩名称,正式公布了南海诸岛新旧地名对照表,其中东沙群岛3个、西沙群岛33个、中沙群岛29个、南沙群岛102个,合计167个岛礁沙滩洲。此外,在图中西起北仑河口,南至曾母暗沙,东至台湾东北共标绘11段线,构成了呈“U”型的断续线。1948年2月内政部公布《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其附图即《南海诸岛位置图》。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管辖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一方面,延续了业已形成的中国南海疆域,只是在1953年删减了位于北部湾的两条断续线,最终形成目前用9段线标绘的南海断续线;另一方面,我国政府积极履行管辖南海的神圣职责,在开发南海、建设南海的同时,为维护主权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军事和外交措施,努力维护南海的稳定以及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与中国南海主权稳步确立形成明显对照的是,在汉、唐、宋、元,乃至明、清时期,南海周边国家对南海诸岛几乎一无所知,既没有其先民发现命名南海诸岛的确凿证据,更没有其政府管辖的历史依据。在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主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中国在南海的主权、管辖权提出过挑战。因此,中国拥有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主权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且具有唯一性和连续性。这一历史发展过程是不容辩驳的。   三   事实上,“二战”之后相当长时期内,并不存在所谓南海问题。南海周边没有任何国家对我国在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提出过异议,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对中国在南海诸岛的主权予以承认和尊重。越南在1975年以前明确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直至1974年的越南教科书中仍表述:“南沙、西沙各岛到海南岛、台湾、澎湖列岛、舟山群岛形成的弧形岛环,构成了保卫中国大陆的一道长城。”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没有任何法律文件或领导人讲话提及本国领土范围包括南沙群岛。而美国与西班牙1898年签订的《巴黎条约》和1900年签订的《华盛顿条约》明确规定菲律宾的领土范围,其中并未包括南沙群岛。马来西亚直到1978年12月,才在其公布的大陆架地图上将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和海域标在马来西亚境内。   20世纪50年代,“东亚和东南亚沿岸和近海地学计划委员会(CCOP)”在南沙海域进行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探,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1968年,联合国亚洲暨远东经济委员会下属“亚洲外岛海域矿产资源联合探勘协调委员会”完成的报告进一步揭示了南海海域石油储藏前景。此后,越、菲、马等国以军事手段占领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在南沙群岛附近海域进行大规模资源开发活动并提出主权要求,南沙群岛领土主权争端由此产生并日趋激烈。   20世纪70年代末,特别是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沿岸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管辖权,南海周边国家据此纷纷提出各自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主张,并公然把其主张范围扩大到我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侵犯我领土主权并与我国在南海主张的管辖海域形成大面积重叠,围绕南海出现新一轮角逐。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南沙岛屿归属和海域划界为核心的南海争议,与战略资源的攫取以及地缘安全交织在一起,日趋复杂和激烈。   时至今日,由于南海周边国家主权要求和利益诉求不断扩大化、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主张重叠所产生的矛盾冲突不断扩大化、以海洋权益为核心的竞争不断扩大化以及以美国为首的域外国家插手南海问题的趋势不断扩大化,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面临重大挑战。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南沙争议。为此,中国始终采取克制、冷静和建设性的态度,积极谋求解决南海问题的途径。在20世纪70年代即已提出“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与周边国家建立南海问题磋商和沟通机制;与东盟各国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并积极推动开展南海务实合作,等等。正是因为中国的不懈努力,不仅确保了南海局势的基本稳定,而且使南海事态处于可控范围。

“文禽”孔雀有“九德”

 中国传统吉祥物·孔雀·雄鸡   孔雀翎羽光彩艳丽,仪态优雅,被人们视为文明之鸟,有“文禽”的美誉。古人还根据孔雀的生活习性,总结出孔雀的“九德”,使孔雀进一步登上大雅之堂。明清官服“补子”纹样中,文官三品为孔雀图。此外,孔雀花翎也成为官阶、权势的象征。   孔雀因能开屏而闻名于世,传说“孔雀开屏有时”,不会乱开,因而被视为祥瑞之兆。以“孔雀开屏”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寓意吉祥、太平。   文/图 钟葵   美丽的孔雀是鸡形目雉科鸟类。它自古以来便被人类视为珍禽异鸟,其艳丽夺目的尾屏更是备受青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雀是吉祥、高贵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祥瑞之兆。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孔雀是最善良、最聪明、最美丽、最爱自由与和平的吉祥鸟、幸福鸟。在古希腊神话中,孔雀象征赫拉女神。对于佛教徒和印度教徒来说,它是传说中凤凰的化身,象征阴阳结合及女性阴柔之美。   孔雀有绿孔雀和蓝孔雀两种。绿孔雀又名爪哇孔雀,被称为“鸟中皇后”,其羽毛颜色有七种,分别为紫铜色、绿色、紫色、蓝色、红色、黄色、褐色。分布在我国云南南部,栖息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也有生活在灌木丛、竹林、树林的开阔地,多见成对活动,也有三五成群的。蓝孔雀又名印度孔雀,分布在印度的斯里兰卡。   孔雀丹口玄目细颈隆背   对孔雀的形象,古籍《异物志》等早有记载,其中《花镜》的描述较为详细:“孔雀一名越鸟,文禽也……丹口玄目,细颈隆背,头戴三毛,长有寸许,数十群飞,游栖于冈陵之上……雌者尾短无翡翠,雄者五年尾便可长三尺,自背至尾末,有圆纹五色金翠,相绕如钱。”   古人之所以称孔雀为“文禽”,是因为它不仅翎羽光彩艳丽,而且其生活习性有“九德”。九德,按《逸周书·常训》的说法,是“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孔雀的九德是:一、颜貌端正;二、声音清澈;三、行步翔序;四、知时而行;五、饮食知节;六、常念知足;七、不分散;八、不淫;九、知反复。《太平经》称孔雀与雁的仪态,可以作为模范,因其“行则有仪,飞则有次,动不失法”。《太平御览》引用《南越志》称:“孔雀为鸟,不必匹合,止以音影相接便有孕。”是说孔雀不需交配就能繁殖产卵,以表明孔雀多么纯洁。当然,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实际。   清贵族大臣戴孔雀花翎   如此艳丽德高的孔雀,自然被人们视为文雅之鸟、文明之鸟,并成为高级文官的标志。明清官服“补子”纹样中,文官三品为孔雀。孔雀花翎也成为官阶,权势的象征。清代官员以孔雀花翎为冠饰,有三眼、双眼、单眼之分。清初只赏给受朝廷特恩的贵族大臣,后来赏戴甚滥,但仍然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用孔雀花翎。   近代吉祥图案中有在珊瑚瓶中插孔雀花翎的纹样,名为“翎顶辉煌”或“红顶花翎”,常见于绘画、刺绣、文具、什器等,寓意祝愿官运亨通、加官晋爵。   “文禽”孔雀还是古代吉祥图——“五客图”的成员之一。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有关于文人李昉叫人写“五客图”的记载:“李文正公于私第之后园育五禽以寓目,皆以客名之。后命人写以为图:鹤曰仙客,孔雀曰南客,鹦鹉曰陇客,白鹇曰闲客,鹭鸶曰雪客。各有诗篇题于图上,好事者传写之。”后世常用“五客图”作为窗花、扇面、屏风、玉雕的纹饰,传统绘画也常“五客图”为题材,用来象征雅客云集、高朋满座。   清代吉祥图案中又有“位列三台”,是鹤、雉和孔雀在一起的图案,其中鹤象征协台、雉象征道台、孔雀象征府台。   说起孔雀的吉祥含义,不能不提“孔雀开屏”。孔雀因能开屏而闻名于世,人见人爱。雄孔雀的羽毛翠绿,下背闪耀着紫铜色光泽,尾上覆羽特别发达,平时收拢在身后,伸展开来艳丽异常,这就是所谓孔雀开屏。古代因传说“孔雀开屏有时”,即孔雀开屏有特定时间,不会乱开,因而被视为祥瑞之兆。我国传统音乐、绘画都有以“孔雀开屏”为主题的作品,通过绘其声色,寓意吉祥太平。如果你到动物园观赏动物时,能看到孔雀开屏,说不定不久就会交上好运。   其实,孔雀开屏一是为了求偶,二是为了保护自己。在孔雀的大尾屏上,我们可以看到五色金翠线纹,其中散布着许多近似圆形的“眼状斑”,这种斑纹从内至外是由紫、绿、蓝、褐、黄、红等颜色组成,一旦遇到敌人而又来不及逃避时,孔雀便突然开屏,然后抖动它“沙沙”作响,很多“眼状斑”便随之乱动起来,敌人畏惧于这种“多眼怪兽”,也就不敢贸然进攻了。也许是由于这个原因,古人认为孔雀有辟邪作用,喜欢养孔雀。   李渊射雀屏成就美满姻缘   《太平御览》引述《岭南异物志》说:“交趾人多养孔雀,或遗人以充口腹,或杀之以为脯腊……采其金翠毛装为扇拂,或全株截其尾以为方物,云生取则金翠之色不减耳。”用孔雀翎羽做成的扇子称孔雀扇。古人认为孔雀扇既有扇风作用,又有驱邪功效。找不到孔雀蓄养的人家,也想办法用孔雀花翎装饰于屋内,以期起到辟邪的作用。另外,孔雀羽毛彩纹与金钱豹一样,有如古钱形状,又平添了一层吉祥含义。   传统家具中有“孔雀屏”,人们在门屏上彩绘孔雀,因而得名。因唐高祖求婚时的一个故事,孔雀便成了婚姻吉祥物。据《新唐书》记载,唐高祖李渊的妻子窦氏年轻时,才貌不凡,其父母欲得贤婿,便在门屏上画了两只孔雀,让求婚者朝门屏射两箭,看谁能射中孔雀之目,就将女儿许配给他,但不明言要求射哪里,全看天意。随后求婚者云集,但几十个求婚者没有一个射中孔雀之目,轮到李渊射时才两箭各中一目,终于成就了一桩美满姻缘,被传为美谈。后来人们常以“雀屏”比喻择婿。民间新婚洞房常有孔雀装饰图案,喜联有“屏中金孔雀,枕上玉鸳鸯”之句。

Knowledge Gra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