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islation >Concepts and Terminology
Jurisprudence
Jurisprudence is a subject that takes common law of development and common issues over the entire phenomena of law as object of study. It has quite a wide range of study areas including the origin, evolution and extinction of law, its essence and eff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 and other social phenomena, its innov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nd its instrinic value, among other topics.
Text Recommended
高艳菊:法理真情助“危苗”

“只要把热情与智慧倾注于这些涉罪的未成年人,他们就会像花蕾、树苗一样茁壮成长。做好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不仅能挽救一个个孩子,还会拯救许多家庭。”这是河南省尉氏县检察院未检科科长高艳菊的人生感悟。 参加工作20年来,高艳菊始终用爱守护着一时失足的孩子们,唤醒他们迷途知返。 2013年8月5日,高中生张某趁助教老师不备时,将其价值3000余元的苹果手机盗走。案发后,张某将手机退还给了被害人,并取得其谅解。案子办结了,但高艳菊的脑海里却时常显现出张某那落寞的眼神。经过调查,她得知张某系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其缺乏管教,生活也不富裕,张某才走上了犯罪道路。高艳菊说:“望着这个稚气未脱,且很快就要参加高考的孩子,心里就像打翻了的五味瓶一样不是滋味。” 考虑到张某可能因为这次过错而影响学业,为给她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高艳菊与其亲戚进行沟通,并通过多方协调,为张某办理了转学手续。另外,她还先后3次以亲戚身份到新学校看望张某,反复对她进行思想疏导,还为其送去生活用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张某终于对高艳菊敞开心扉,称呼高艳菊“高阿姨”,并表示要以好成绩来报答阿姨的关怀。2015年8月,张某被河南省一所知名高校录取。 2016年3月,该案被河南省检察机关评为“全省检察机关首届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十大精品案件”。 2015年冬,17岁的李某在一家企业帮忙时,发现经理桌子上的抽屉没有上锁,出于侥幸心理偷拿了里面的2000多元钱。失主报案后,李某被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高艳菊经过多方走访,了解到李某在5岁时父母就离异了,母亲在外地务工,其一直跟随外祖母生活,从小情感缺失很大。鉴于李某是初犯,且盗窃数额较小,认罪态度较好,又系未成年人,并得到了被害人的谅解,检察院对李某作出不起诉处理。 定案以后,高艳菊在对李某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又多次与李某的母亲沟通,指导她如何教育孩子。李某的母亲感动地说:“我虽然是孩子的亲生母亲,但高检察官才是他的再生父母。” 高艳菊说:“以温情感人、亲情暖人、真情劝人、倾情育人是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工作模式,我们要以严厉目光对事,以悲悯之心对人。”多年来,她把以法理帮教“危苗”作为自己的一项神圣事业,帮助“失足”青少年学法理、记教训、挖根源、谈危害、树信心,竭力把他们从自卑、迷茫、失落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先后使30余名涉罪未成年人重新回归了人生正轨。同时,她组织干警先后捐款3万余元,对200余名留守儿童进行帮扶,对20名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化解了他们孤独、冷漠等心理障碍。

“朋友圈里骂人败诉” 合乎情理法理

郝冬梅 将个人相关言论在“朋友圈”发布,是当前年轻人十分热衷的表达方式,殊不知这样的举动也可能惹上官司。成都某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前员工陈某就是一例。记者8月2日从成都市金牛区法院获悉,该装饰公司以其名誉权受侵害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陈某被判败诉(8月3日《四川日报》)。 不能说陈某在“朋友圈”里发布的信息就是虚假的。但是,其表达方式显然是有问题的。这个女孩因为和公司闹了不愉快,发布了一份火药味十足的《辞职报告》,内容包括“核算部就是一群傻子”“全公司都是警犬”“公司行政和后勤部都是吃屎的”等。这样的语言已经失去了文明的底线。鉴于此,这家公司将陈某告上法庭,法院判决陈某败诉,并且要其在报纸上公开道歉。可以说,这样的判决不仅符合法理,也符合情理。 现实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遇到和自己有矛盾的人,一些人总是习惯于到网络上去谩骂发泄。可是,由于“朋友圈”是个新生事物,往往又被认为是法外之地。而这起案件的判处,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其一,网络言论也有底线。有些人以为在网上骂骂人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一方面,对方未必能找到自己,知道自己是谁。另一方面,受害人即使找得到骂人者,取证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而且,很多人也没有精力去打一场这样的名誉权官司。“朋友圈骂人”的陈某败诉告诉我们,法治社会谁也别太任性,“朋友圈”绝不是法外之地。 其二,维护权益需要走正道。这家公司的维权之举是值得效仿的。在发现有人谩骂自己的时候,他们不是到网上发动一场“骂战”,而是积极收集证据,走司法途径解决问题。这样的处理方式没有导致事态的升级和恶化,是理智的,是符合法治精神的。 “朋友圈里骂人败诉”表明,任何地方都不是法外之地,要用法律的笔给“朋友圈言论”画一个约束的圈。

Knowledge Gra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