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itics >Concepts and Terminology
Three Benefits
The term "Three Benefits" refers to: whether it is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productivity, whether it is beneficial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s a socialist country and whether it is beneficial to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t was a concept first brought up by Deng Xiaoping in 1992 during his inspection of South China, and has been viewed as the criterion by which to evaluate all work.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ree benefits” as the basic criterion complies with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Marxism as well as China’s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is thu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ocialist cause.
Text Recommended
“三个有利于”标准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对如何判断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项工作是否正确提出的科学标准。具体内容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的内容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贯通,从不同方面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状态和各项工作成败是非的客观标准,不能把它们割裂和对立起来。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标准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上,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它的提出,有助于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排除意识形态方面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使人们思考问题由从空泛的议论到从实际效果出发,将注意力转移到进一步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来。在“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指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所面对的形势更加复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每一步探索都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彻底地贯彻“三个有利于”标准,求真务实,解决好社会一系列重大的实际问题,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新常态”与邓小平“三个有利于”一脉相承

中共中央2014年8月20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媒体都注意到,习近平在讲话中重申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著名标准,即是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8月20日 新华网)。 近日,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在一篇纪念邓小平的文章中谈到,我们不会忘记,在广东改革开放面临严峻考验的历史关头,是小平同志亲临视察并发表南方谈话。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特区姓‘社’不姓‘资’。”(8月18日 南方日报)。笔者知道,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中针对姓“社”姓“资”问题时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这就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事隔22年,尽管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三个有利于”依然是推进改革开放的思想武器。 近来,习近平总书记近来对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表述,引发中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事实上已成为中国发展经济指针性的表述。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笔者感觉到,“新常态”的表述与“三个有利于”是一脉相承的。 何谓“新常态”?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人民日报海外版》有文章作八字概括;不拘常例、不违常情;而《东方早报》评论则概之括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等等,这些都给人们以一新耳目之感觉。笔者认为,理解新常态似乎更需要坚持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时提出的和中共十四大和习近平总书记一再重申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这就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坚持“新常态”,需要毫不动摇推进改革开放。从国际形态看,金融危机虽然过去了6年时间,但经济反复震荡,缓慢复苏与增长;从国内经济来看,经济增速减缓,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不断发生变化。2009年以来经济增速低于改革开放以来前30年,即从1978---2008增速。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信息,今年上半年,在中央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调控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能源消费保持较低增速,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 2。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0.7个百分点,石油加工、化工、建材、钢铁和电力等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10.9%、9.9%、7.0%和3.3%,增速较去年同期分别回落1.6、0.9、1.6、2.7和1.1个百分点。 围绕经济“新常态”,当务之急是推进改革开放。比如,国企问题;比如市场垄断问题;比如政府审批问题和对官员经济考核问题等等干扰着市场经济发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的深化改革决定既是促进经济新常态健康发展之经,同时也是指针。唯有抓住改革,坚持改革,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劳动创造性积极性迸发出来。因此,论“新常态”,必须毫不动摇按照中央部署推进改革开放。 坚持“新常态”,需要坚持一个底线,这就是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改革开放注重效益,这是对的。但是改革不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就失去了改革的群众基础,成为官场孤军作战,到后来也只能是流于形式。李克强总理指出,改革是最大动力,也是最大红利。要始终坚持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受益。今后改革的环境条件和重点任务会变,但这个要求不会变,也不能变。要建立更加公平有效的体制机制,注重利用增量带动理顺利益关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改革30多年,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很多。翻阅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就有着改革要顾及人民群众的利益情绪等清晰表述。从一个角度而言,“新常态”下的改革,是顾及人民群众利益之下通过顶层设计的改革,而不是仅是官员一头热的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终指向,就是要增强改革的人民性,让人民生活得更好。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努力确保革发展成果让全体人民共享。 坚持“新常态”,同时还要着眼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技术实力的综合性指标。中国具有世界第二的经济总量,具有健全而独立的工业体系,是世界最大的商品制造国。经济新常态是在国家正在和平崛起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国内外既有着战略机遇期,也有着风险逾来逾大那样矛盾交加错纵复杂形势下实施的。形势决定着中国经济方针。中国发展经济除了着眼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外,还必须着眼于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国家科技、教育、军事、国防和抗灾及其他建设的能力。一旦境外发生不测,能淡定从容,稳座钓鱼船。这一次云南昭通发生的6.5级的惨烈地震,在执政党的坚强指挥下,中国就运用国家综合国力成功救灾,给了世界一个深刻印象。 可以说,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需要坚持实事求是和改革开放;而推进“新常态”,需要一以贯之毫不动摇贯彻“三个有利于”标准。

Knowledge Gra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