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 >Books and Publications
China Education Yearbook
China Education Yearbook is a documentary book compiled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t contains information about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the education sector , developments in various regions and a chronicle of events in the previous year, with all the data provided by the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ext Recommended
30年前老师月补才2块

截至2013年,全国有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477万人,工作于全国52万所学校,支撑起了2.57亿在校学生这个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 30年来,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增长了43倍,总体实现了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本报记者翻阅《中国教育年鉴》梳理广东教师30年生存状况 今天是教师节,也是第30个教师节。以1985年设立教师节为标志,教师开始重回本应有的地位。《中国教育年鉴》如实反映了这些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当然也会涉及教师这一群体。记者查阅历年的《中国教育年鉴》,梳理30年来发生在广东教育者身上的变化。 释 义 《中国教育年鉴》(简称《年鉴》)是教育部组织编纂的逐年反映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工具书,记录中国教育一年的发展和变化。《中国教育年鉴》特别开列地方教育,对各省教育进行概括性描述。 1991年初中老师学历达标率仅七成 因为师资缺乏,当年许多地方临时聘用学历不达标的人员来满足需求,国家和地方想了不少办法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1985年,省、市(地)、县、乡(镇)形成各级师资培训网,通过脱产或函授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效果明显。1986年,全省3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中,具有中师学历的已占50%左右,11万多名初中教师中,具有专业毕业学历的已占40%左右,2万多名高中教师中,具有本科毕业学历的已占37%。 各级教育部门开始培训校长。多所市地教育学院也开办校长轮训班,培训初级中学校长,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在1996年,广东省中小学校长陆续经过岗位培训,全面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1991年,广东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已是86.6%,初中为69.8%。在继续提高达标率的同时,早在1990年广东省对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后继续教育的准备工作也正式起步。 1993年教授每月有了150元津贴 1982年1月,广东的学校教职工,包括拿固定工资的民办中小学教师,一律发给粮食差价补贴,不分工资类区每人每月补贴2元。 1993年,针对长期以来高校教师待遇低的问题,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给高校教师发放岗位津贴,教授每人每月150元,副教授每人每月120元,讲师每人每月100元,助教每人每月80元;二是积极筹集资金兴建教工宿舍;三是鼓励和支持高校兴办科技产业。 2001年,广东基础教育在全国率先确定教师最低收入保护线,中央部委属驻粤高校教职工与省属高校一视同仁,增加岗位津贴。 2010年前后,全省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水平整体得到较大提高,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月平均工资分别从2008年度的1700元和5300元上升到2010年的2300元和6900元,增长幅度分别为35%和30%。到2010年底,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121个县(市、区)基本建立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 1995年全省投入29亿建教师住房 早在1993年,广东就提出高校教师住房建设“两年达标”目标,实施教师住房“广厦工程”,建立国家投资、院校出资、个人集资的投资体制,对教职工住房建设总投资,采取政府承担50%,学校和教职工承担50%的办法,加快了教师住房建设速度。 从1995年开始,省财政每年拿出8000万元补助中小学教职工住房建设。到年底,全省全年以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投入教师住房建设的资金达28.7亿元,竣工住房41852套,建筑面积358万多平方米。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教育年鉴》中连续几年出现关于教师住房的内容。 1997年,深圳、南海、顺德等地区率先将教师住房社会化、商品化,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师住房问题。省教育厅开始在全省建立教师住房档案。 1999年,全省中小学教师基本实现“教者有其居”,城镇中小学教师家庭人均居住面积由1994年的8平方米提高到1999年的13.3平方米,住房成套率也由60%提高到85%以上。 从2000年开始,《中国教育年鉴》里不再有中小学教师住房建设问题。住房市场化开始推进,住房不再是单位福利。 从“臭老九”到“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改革开放前的很长一段时间,老师都和知识分子一样被称为“臭老九”。改革开放后,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知识分子的重要性再次显现,教师地位逐渐提升。从1978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教育恢复重建,再到1985年~1989年全面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教师的地位在一点点确立。 1985年1月,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关于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的议案,获得通过。 1993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为维护教师的地位提供了法律保证。“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师道尊严得到体现。 根据《中国教育年鉴》描述,1989年时,广东已是“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广东省首次举办了“广东普通教育发展和改革十件大事”的评选活动,同时全省还广泛进行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教师的评选活动。共评出全国劳动模范11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60人。 截至2013年,广东中小学教师总量达到90多万人。

高校书记和校长拍桌子 导致党委常委会一年开不成

“不管什么‘制’,书记校长不团结就‘没治’”。一位著名大学校长的这句话,道出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书记和校长团结的重要性。 因为不团结,某高校的书记和校长拍了桌子、互不相让,两个人坐不到一起,竟然导致学校党委常委会长达一年开不成。最终,不但拖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后腿,个人事业也受到影响。 “党委是学校的领导核心,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已经走过20多年。这项制度为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也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相互依存 密切配合 “党委领导是核心,校长负责是关键,二者不是‘混合物’而是‘化合物’”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是我国高校领导体制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初夏的午后,天津大学一间会议室里,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平语重心长地告诉记者。 记者在图书馆翻开《中国教育年鉴》等史料,赫然可见我国高校领导体制走过的坎坷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先后实行了校务委员会制、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等多种体制,历经接管改造旧的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经验、自己探索、受“文革”破坏,再到拨乱反正、体制改革和治理整顿。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高等学校全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刘建平介绍说,1999年,我国开始实施的高等教育法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根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具体化、可操作化。“最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10月《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这进一步强化了这项制度的顶层设计,诠释出对坚持这项制度的强烈自信。” “党委领导是核心,校长负责是关键,二者不是‘混合物’而是‘化合物’。”调研中,多位高校书记、校长向记者强调,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必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否则就会出现领导班子不和、工作扯皮、办学水平滑坡等问题。 “‘校长负责制’不再是书记与校长‘谁说了算’的问题,而是二者必须各归其位、密切配合。”一位研究高等教育多年的专家指出。党委领导,就是党委是学校的领导核心,把握学校发展方向、决定学校重大问题、监督重大决议执行,并实行集体决策、民主集中制,凡是涉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大事、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影响师生员工利益的重大决策,都必须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校长负责,就是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在学校党委领导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组织实施学校党委有关决议、行使高等教育法等规定的各项职权,全面负责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 长期坚持 不断完善 “要坚定对这个制度科学性的自信,不能动不动就把问题归结为制度本身” “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必须毫不动摇、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通知》对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叙述坚定而明确…… 然而,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并非易事。记者走访多所高校调研发现,这项制度总体执行良好,但一些学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人缺乏制度自信,用西方的大学自治、教授治校、董事会等制度否认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人将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割裂、对立起来,或者认为党委领导就是党的“一把手”说了算,校长只能沦为配角,或者认为校长负责就是学校的大事校长说了算,党委主要是管理党员,负责思想政治工作;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做出了粗线条规定,但也正是因为一些规定过粗,导致在办学实践中认识不清,工作内容重叠、相互交错或难以界定等情况时有发生。 “要坚定对这个制度科学性的自信,不能动不动把问题归结为制度本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彦就说:“我们不能把制度执行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和书记校长个人素质造成的问题归咎于制度。” “关键问题不是制度本身,而是执行制度的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冯培也有同感,他说:“制度不是万能的,因为制度能够约束看得见的行为,而约束不了看不见的思想。” 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宣勇,曾带领团队就“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运行情况”,对国内100多所大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书记和校长都比较团结,能够合作共事。 “书记要想完成党交给的事业,视野和思想不仅要站在政治家角度,也要站在教育家角度,在战略定位上搞清楚,起码不能比校长弱。”一位大学党委书记坦陈。 清晰职权 默契配合 “书记和校长要互相尊重,把名和利看淡” 在制定并实施大学章程、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中,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该如何贯彻实施,是必须研究和关注的问题。调研中,记者走访了一些高校领导,他们不约而同地谈到要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党委和行政的关系。“一些高校之所以出现党政矛盾、扯皮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认识不一致,职权划分不清晰。”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认为,处理好党委和行政的关系,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核心。党委的领导是集体领导,是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一方面,党委要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尊重和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统揽不包揽、领导不干预、决断不独断,集中力量把方向、抓大事、管干部;另一方面,校长要服从党委的统一领导,到位不越位、揽事不揽权、依靠不依赖,积极主动地做好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 ——党委书记和校长的关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是核心,校长负责是关键。“书记、校长团结非常重要,如果两个人团结工作做得好,学校发展会事半功倍;如果处理不好,学校发展会异常艰难。”一位大学校长说。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对这个问题深有研究。她指出:“班子要讲团结,相互要不怕踩脚、不翻烙饼,大事大家一起上。” 谈起班子团结的重要性,担任了18年高校党委书记的刘建平深有感触:从北京科技大学到天津大学,他先后和4位校长“搭班子”,被中组部相关负责人评价为“配合得不错”。“这个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刘建平告诉记者,“第一,书记和校长要互相尊重,多沟通;第二,要把名和利看淡,都是为了党的工作、为了学校工作,干吗要别别扭扭的。我跟校长的默契来源于两个人对事业的认同感,特别是对学校发展的认同感,大家有了共识才能想到一起、干到一起。”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指出,书记和校长要有容人的雅量和胸怀,要形成学校事业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共识。在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上,更要坦诚相见。靳诺认为,保障书记、校长的团结,最重要的就是要严格以制度规范办事,切实加强沟通。 坚持源于自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领导体制,必须毫不动摇、长期坚持,并持续不断地用新鲜的实践来补充、丰富、调整。许多高校领导已形成这样的共识。

Knowledge Graph
Examples

1 "China Education Yearbook 2014" compil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rganized at home and abroad to publish an annual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rofessional yearbook.

2 Compilation of the China Education Yearbook is to educate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3 " China Education Yearbook 2012 " Statistics releas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 the reference should thus prev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