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Diplomatic Documents
Sino-Portuguese Friendly Trading Protocol
The Sino-Portuguese Friendly Trading Protocol (also known as the Sino-Portuguese Protocol of Peking), refers to the unequal protocol signed in Beijing in 1887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Portugal. It was declared to expire in 1928 according to the announcement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It sets out: “China will permit Portugal to have permanent administration of Macao and other places belonging to Macao like other places under Portugal”, and this was the historical turning point of the Portuguese occupation of Macao. The Treaty of Peking between China and Portugal is the first treaty that Portugal made in Macao for more than 300 years, and is the only treaty so far. It not only gave Portugal all the rights in China gained by other western powers in China though a series of unequal protocols, but also brought serious damage to the position of Macao, and China’s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and national dignity.
Text
Sino-Portuguese Treaty of Peking

Sino-Portugal Treaty of Peking, signed December 1, 1887, was a trade treaty signed between Portugal and Qing dynasty China. Signing On 13 August 1862 an attempt was made between China and Portugal to sign a trade treaty in Tientsin. If the treaty was not ratified in 2 years, it would become null. In 1864 the treaty did become null. Portugal did not get another chance to sign the second article of the treaty until March 26, 1887 in Lisbon. An envoy was sent from Portugal to China. The protocol was signed by representatives of both countries on December 1, 1887. Interpretations In the Portuguese interpretation, sovereignty over Macau was surrendered to Portugal. In the Chinese interpretation, only administrative rights were transferred. Macau territory was returned to Chinese rule on December 20, 1999.

Text Recommended
一八八七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

阿玛勒被刺事件后20多年的时间内,因外患迭起、内乱困扰,清廷无暇过多顾及澳门。葡萄牙人继续采取蚕食扩张行动,到1887年为止,澳葡当局已大致侵占了今日澳门地区的疆域,但清政府从未承认葡人对中国在澳门的主权的侵夺,葡萄牙政府则千方百计谋求与清政府订立条约,使其对澳门的侵占扩张合法化。 1862年8月13日,中葡双方代表在天津草签了中葡《和好贸易章程》。葡方利用清朝官员对国际法的无知,在条约的文字上大作手脚,暗示澳门并非中国领土,但此条约最终未能换约。1882年,葡人再次要求与清政府订立与1862年条约相仿的双边条约。清政府这时已非常清楚葡萄牙是个贫弱的国家,根本不打算与之订立条约,但是1884年爆发的中法战争改变了清廷的看法。当时有葡萄牙让法国利用澳门的迹象。同时,葡国议会讨论了以澳门和葡属几内亚交换法属刚果的提案,虽未获通过,但显示葡萄牙已有这种意图。这就迫使清廷不得不考虑法占澳门是否比葡占澳门对两广地区危险更大。这时英法两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十分激烈,如果澳门被法国占领,英国占领下的香港将面临与法国的竞争。因此,英国人认为,让澳门留在葡萄牙手中对自己更为有利。于是,英国人决心帮助葡萄牙人,诱使中国承认葡国占领澳门的权利,而清政府提出的鸦片税厘并征给英国人提供了可乘之机。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国库空虚,创设海军和兴办洋务又急需巨款。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清廷决定对鸦片实行税厘并征。香港是鸦片走私的中心,实施鸦片税厘并征,必须得到港英当局的协助。香港当局提出,此事必须以澳门答应同样办理为前提。当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出于增加薪俸等个人目的,也出于维护英国在远东的利益的想法,热衷于促成此事。 1886年8月10日,赫德代表清政府与澳督罗沙达成《拟议条约》,内容包括中国“允葡萄牙国驻扎管理”澳门及澳门所属之地等四款。1886年11月23日,赫德派遣亲信金登干抵达里斯本,代表中方与葡萄牙谈判。在赫德的施加压力下,1887年3月26日,中葡两国草签了《中葡里斯本草约》,内容包括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及其属地”。《草约》签订后,葡方向清政府送上一幅所谓“澳门属地”的地图,将澳门半岛以及青洲、凼仔、路环、小横琴、大横琴等六、七个岛屿包括在内。清廷总理衙门大臣们大为吃惊,认为葡人有意蒙混,“馒头比蒸笼还大”,断然拒绝了葡方的要求。这时赫德竭力为葡萄牙出谋划策。他一再提醒葡方,目前最稳妥的办法是不指明附属地,先签约,“将来日子一久,自会形成更有利的东西”,使葡方撤回了清政府反对的条约底稿中指明“澳门附属地”的条款。赫德还建议葡萄牙人在条约文本上做手脚。因为条约有中、英、葡三种文本,以英文本为准。赫德便让葡萄牙人对英文词句仔细斟酌,使它包含多种含义。例如,中文本中的“永居管理”,在英文本中的相应文字(perpetualoccupation)既可译成“永远居住”之意,亦可译成“永远占有”之意。“未经大清国首肯”一句,在英文本中的相应文字(withoutpreviousagreementwithChina)既可译为“未经中国事先同意”,也可译为“未经事先与中国商量”。这就为后来葡萄牙的进一步扩张埋下了伏笔。与此同时,赫德在总理衙门大臣们面前拼命编造谎言,鼓吹与葡萄牙立约的必要性,连他自己也承认对总理衙门大臣们采用了“加哄带骗”的手段。 1887年12月1日,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在北京签订。条约内容分三类,一是澳门地位问题,二是鸦片税厘并征问题,三是中葡通商问题。该条约规定葡萄牙“永居管理澳门”,但未经中国“首肯”,葡萄牙永不得将澳门让与他国。 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又称中葡《北京条约》(可简称中葡条约),是在列强侵略中国的背景下,在英国人操纵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葡人借助列强力量取得在华特权的体现。这是葡萄牙占据澳门300多年来中国政府对澳门地位作出规定的第一个条约,也是《中葡联合声明》签署前有关澳门地位唯一的一个条约。

《中葡和好通商条约》

  1864年中葡通商条约谈判未果后,葡萄牙一直找机会想与中国订立包括澳门地位条款的通商条约。1868年8月,新任澳督苏沙曾向中方发出照会,建议重开谈判。但清廷主管外务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已了解到葡萄牙早已没落多年的事实,根本无意与葡萄牙立约,承认葡萄牙占领澳门的事实,没有理会葡萄牙人的建议。   到了19世纪80年代后,法国人显出对澳门的觊觎之意,像1884年(光绪十年)中法越南战争爆发后,法国人曾在香港及澳门招兵买马,并将兵船停泊于香港;1885年,葡萄牙议会还讨论了以澳门和葡属几内亚交换法属刚果的提案。这使清廷开始注意到法国可能自葡萄牙手上取得澳门的问题,担心澳门一旦被法国或其他欧洲强国获得,对岭南一带的威胁将远远超过贫困的葡萄牙。同时,清廷总理衙门急于在香港和澳门实行鸦片税厘并征以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来筹集军费建立海军;另外英国人也对法国占领澳门颇有忌惮,愿意帮助葡萄牙取得中国承认葡萄牙占领澳门的权利;加上清廷的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为了个人及海关总署的利益,认为应与葡萄牙进行谈判,并默认葡萄牙在澳门的地位。这些因素合在一起遂使中葡双方迅速地签订了耽搁已久的通商条约,并以模糊含混的条文处理了澳门地位问题。   1886年,清廷派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与澳门总督罗沙经过多次商谈后订立了《拟议条约》,但总理衙门认为葡萄牙开价太高,且不同意撤走澳门附近的常关厘卡,并反对澳门占领对面山,因此不予答应。这之后,葡萄牙了解到中国政府对澳门主权的决心后,不甘心地作了让步,中葡双方才于1887年3月21日在里斯本草签了《中葡会议草约》。   1887年7月,葡萄牙政府任命澳督罗沙为全权代表,前来北京最后议定并签署条约。罗沙向总理衙门送呈一份照会,并附上一幅自称包括“澳门属地”的地图,企图在“属澳之地”的字眼上玩花样。地图将东至九洲洋,南至横琴、过路环,西至湾仔、银坑,北至前山后山脚,周围百余里皆加以红线划入葡萄牙人界内。总理衙门一见此图,马上认为“葡萄牙人现在所居之地,界址不清,恐其意在蒙混……”“附属地反倒比澳门大……怎样能行”,断然拒绝了罗沙的要求。   最后罗沙放弃了撤销澳外关卡与划定澳门属地的要求,总理衙门提出的引渡逃入澳门罪犯的要求也为葡萄牙人答应后,中葡于12月1日签署了《和好通商条约》。   该条约共54款,另有2个附属专约,是葡萄牙人入居澳门300多年来首次与中国签订的包含澳门地位条款的条约。条约包括澳门地位、鸦片税厘并征、葡萄牙享受最惠国待遇等内容。   葡萄牙人终于获得了争取数十年而未得到的“澳门地位条款”与“最惠国待遇”。

Knowledge Gra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