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itary and National Defence >Books and Publications
The Great Duke’s Military Methods
The Great Duke’s Military Methods, also referred to as the Six Secret Teachings or The Great Duke’s Six Secret Teachings, is a famous Taoist treatise about civil and military strategies in ancient China. This book, a collection of highlights from ancient Chinese military theories, elaborates extensively on different topics, forming a significant part of the Chinese legacy. The Great Duke’s Military Methods is presented as six volumes that collectively include sixty articles. The articles cover almost every aspect of wars and the discussions on strategies and tactics have long been deemed the most impressive.
Text Recommended
太公兵法之“八征”中的选人智慧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传说为周朝姜尚所著。《六韬》中对“选将”有这样一段记载:“知之有八征: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谋,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大意是:选人可通过八种办法实现:一是直接问他话,看看他的言辞表达能力;二是追问他,看他的应变能力;三是与他一起策划谋反叛变的事情,侦测他的忠诚度;四是明知故问,看一看他诚实与否;五是多给钱财,看看他的廉洁情况;六是许以美女,看看他的贞洁情况;七是通过突发事件,看看他的勇气;八是观其醉酒后的真实情态。    以上“八征”中,最常为现代测评技术所借鉴的是“问之以言,以观其辞;穷之以辞,以观其变”。无论是使用面试技术也好,无领导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也罢,大都是在测评人的言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应变能力,很多面试官喜欢营造出压力面试的氛围,不断地追问,以期达到跟“问之以言,以观其辞;穷之以辞,以观其变”类似的现场效果,而这些更多的是对于人应变能力的考察,对于其他六项——“诚、德、廉、贞、勇、态”,现代测评技术则较少涉及,我们不妨来细细地探究如何将这六项智慧运用到企业组织管理中。    关于“诚”    企业是否需要忠诚?国家是否需要忠诚?回答无疑是肯定的,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企业领导者最为看重的品质之一,但是为什么在人才选拔中很少提及对忠诚的测量呢?笔者认为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忠诚是一个双向的概念。不仅包括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还有企业是否值得员工对其忠诚;第二,忠诚是人的一种特质,是一种恪守自己职责的信念。因此,这两者都很难准确把握。   在“八征”中提出的“与之间谋,以观其诚”这个办法,演绎成现代社会的选人方法,即:欲将某个人提拔到重要岗位前,可以在半年之前,就动用猎头公司频繁给其推荐机会,观其动作。孔子也曾提出“远使之而观忠”,即也可以将其派遣到外地,或者冷落之,以观其忠。    关于“德”    “八征”里将德等同于诚实,但现代人对“德”的理解更为复杂,包含了诚实、正直、有公心、无私等。由于概念内涵较大,反而使得评价    “德”变得异常困难。“八征”关注了“诚实”这个方面,可谓是抓住了德最根本也最基础的一点,可以想象一个人如果连诚实都做不到,即使他再无私、再正直,也不会被认为是品德高尚之人。   在西方社会,诚实被誉为人身上最可贵、最不能丢失的特质之一。然而纵观现代社会,个别官员发出的声音,首先跃入人民群众脑海的是“事实并非如此”。如同一个企业的领导人员如果言行不一,又怎么期待员工能够做到诚实守信?所以一个从上至下缺乏诚信的企业,也就不需要去测量这个指标了。    关于“廉”    所谓廉洁就是不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觊觎公共财产,对待不应当属于自己的他人物品,即使别人主动送上来,也要坚持原则。当今社会,廉洁是一个被不断提倡却又被反复践踏的词。客观来讲,仅靠一个人的品性来保持廉洁是比较困难的,很多发达国家是因为采取了严厉的制度流程、政策,才确保了政府的高效廉洁。在企业中,同样需要建立一个规避人性自私、贪婪的有效机制,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考察人的廉洁品性。    从测评的角度来看,对于“廉”字可以在模拟情境中进行测评,例如“A方、B方的竞争性游戏,A团队的某队员作为整个游戏的财务管理者,观察其在整个游戏中,是否有为自己团队谋私利的行为”。由于这类游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真正对“廉”的评价,往往通过日常工作才会表现得更准确。此外,关于一个人是否廉洁,也不能轻易做出评价,一旦做出否定评价,那必须是证据确凿、令人信服的。    关于“贞”    和金钱一样,女色也是许多落马官员案发的重灾区,是防止贪污腐化的关键领域,因此,用女色考验一名官员或管理者也是十分必要的。但使用“美人计”在测评过程中很难实现,而在日常的酒场、娱乐场所则比较容易见出一个人的品行。但是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贪图女色或者个人生活不够检点,更多属于个人隐私领域,这是否可归于企业或者政府应当关注的方面也值得商榷。在对央企领导班子的考核中,有一项是关于生活作风的考核,在国企或国家机关中,对有关领导干部进行该项考核要求的提出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障碍重重,此外,即使发现有关人员存在不良生活作风,作为企业管理者来讲,也难以处理。    关于“勇”    这里的“勇”应该包含了敢于承担责任和智谋两个方面,这是对管理者比较重要的要求:关键时刻能够冲上去,把问题圆满解决。    其实在现代测评技术中,在案例分析、文件筐处理甚至是一些情景化的面试题中,都有对“勇”的测评,但是面对困难和问题,敢于接受挑战的精神,还需要通过具体真实的事件情景来激发,除此之外,通过一些心理测验产品,也可以对“勇”的底层特征进行考评,三者结合起来,将是对“勇”比较全面的诠释。    关于“态”    关于“态”的考核,可以凭经验来判断。例如人醉酒之后,每个人的表现会有所不同,有的人喋喋不休,有的人倒头大睡,有的人打人毁物……不同的醉酒表现有个性因素,也有修养、习性所致。醉酒之后,大脑神经系统麻痹,意识的支配作用变弱,伪装变少,更多表现出人的真性情和真习性,所以这个时候是观察的好时机。但在观察的时候,要能够准确诊断出哪些是由于醉酒的个性表现,哪些是真性情的反映。    “八征”作为西周年代“选将”的素质模型,虽然年代久远,但却为历代帝王将相所尊崇和使用,在孔子的“九征”、诸葛亮的“识人七略”中也都有所涉及。“辞、变、诚、德、廉、贞、勇、态”中,除了前两个是对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之外,后面六项都是对品德、态度、个性等潜在特性方面的要求,是古人对人才在冰山之下最原始素质的考量。相比而言,现代人更强调对能力的要求,这与现代工业社会快速的人才流动以及用人理念的变化有关,也与工业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氛围有关。尽管我们的社会环境和用人要求已经有所变化,但是古人所揭示的道理、方法和工具,却依然可以为现代用人理念和方法带来深远的启发。

学者:《六韬》成于战国中晚期齐国

《六韬》作为《武经七书》之一,在我国兵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体系之完备、内容之丰富,均为古代兵书中所少见。关于《六韬》一书的成书时代,历史上曾出现过七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至今争论尚未平息。这里,对此分别加以介绍和分析。    一是姜太公自著说。《六韬》旧题姜太公著,并且自始至终是以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问答的形式写成。蒋伯潜《诸子通考》据此认为,《六韬》成书于商末周初。笔者认为,姜太公本人既是杰出的军事思想家,又是西周王朝的开国功臣和齐国政权的创建者,对于军事理论,确应有不少言论并被后世之言兵者所推崇。但今本《六韬》似乎不可能是商周之际的作品,仅从书写条件来看,那个时代就很难完成这种篇幅的兵书。    二是魏晋以后人假托说。《六韬》书名在《隋书·经籍志》“兵家”类中始见著录,而在《汉书·艺文志》“兵家”类中却没有,仅在“儒家”类中著录有“周史《六弢》六篇”。明清一些辨伪学者就质疑其为魏晋以后人假托。唐代学者颜师古在《汉书·艺文志》注中指出:《六弢》“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弢字与韬同也”。自汉代以来,《六韬》一书一直在流传着,并无另外名叫《六弢》的书同时存在。因此笔者认为,颜师古的注解是正确的,《六韬》绝非魏晋以后的人所作。    三是楚汉之际作成说。由于汉代以后《六韬》已有著录线索,而先秦时期其来源不明,宋代罗泌于《路史·发挥·论太公》中提出:“要之楚汉之际好事者之所撰。”清代崔述也说:“必秦汉间人之所伪撰。”笔者认为,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与《六韬》同时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等都是先秦兵书,《六韬》当也不例外。在《淮南子·精神训》、《庄子·徐无鬼》和《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章中,分别提到了《豹韬》、《六弢》、《太公阴符》都可作为证据,说明《六韬》并非成书于楚汉之际或汉代。    四是秦代成书说。《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述,秦末“圮上老人”授给张良《太公兵法》。今人张烈认为此《太公兵法》不是《三略》,而是《六韬》。至于《六韬》之名,是张良在整理兵书时所改定的。笔者认为,《六韬》书中多次提到车兵、骑兵、步兵各自的作战方式和他们之间的配合作战,其中车兵的地位被放在了首位,其次是骑兵,步兵则居于比较次要的地位。这与秦代或楚汉之际军队构成及战争的实际情况不符。    五是春秋时期成书说。在《汉书·艺文志》中,班固根据不同的资料来源对《六弢》的作成时代记载了三种他自己也不敢确定的说法:“惠、襄之时,或曰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其中“惠、襄之时”与“孔子问焉”均属春秋时期。陈青荣《〈六韬〉书名辨析》因此认为,《六韬》“乃是齐桓公复修太公兵法时整理周室旧档案中的太公言论而成”。笔者认为,首先,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来看,骑兵的大量使用及车、步、骑三大兵种的协同作战开始于战国前期,而广泛应用于战国中期的赵武灵王(前326—前299年在位)时期,《六韬》中已有这些内容,述作应与此同时或稍后。其次,从篇幅、结构、文字特征以及军事思想等方面看,《六韬》都与战国时期的诸子书接近。战国兵书《吴子》、《尉缭子》中均有类似内容,它们的成书时间应相去不远。    六是战国后期成书说。在对前面五说的批驳中,从书写条件、著录情况、出土线索、文献引征、典型用语、篇幅结构、文字特征、军事思想、铁兵器使用、军队训练法等方面考察,孔德骐《六韬浅说》提出“《六韬》是战国后期的作品”。后出的不少作品都赞同此说。笔者认为,此说虽然比较接近事实,但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六韬》成书于战国中晚期。    七是战国中晚期成书说。笔者认为,《六韬》应成书于战国中晚期。主要根据有四:第一,《庄子·徐无鬼》中女商以《诗》、《书》、《礼》、《乐》和《金版六弢》游说国君,这是其书作成于战国中期的佐证。刘宏章《〈六韬〉初探》也有相近看法。第二,在前述班固记载的三种说法中,似以成书于周显王(前369—前321年在位)时较为可信,这个时期属于战国中晚期。第三,《六韬》书中多次提及车兵、骑兵、步兵各自的作战方式和他们之间的配合作战,其中车兵的地位被放在了首位,其次是骑兵,步兵居于比较次要的地位。这与战国中期至晚期的历史实际完全符合,而战国后期车兵的地位已有所下降。第四,我们判定一部书的成书时代,应同时考虑它的述作者。大家公认,《六韬》一书带有鲜明的齐文化特色,而齐威王在位时间(前357—前320年)同周显王的在位时间基本吻合,当时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中,聚集着一大批学者,他们当中很多人具备编写兵书的知识和才能。因此,笔者认为《六韬》作成于战国中晚期的齐国,其述作者是齐威王、齐宣王在位时的稷下大夫们。

Knowledge Gra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