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nic Groups >Ethnic Handicraft
Drigung Embroidery Thangka
A Drigung embroidered thangka is a colorful scroll painting embroidered on silk and cloth. It is produced in Maizhokunggar county of Lhasa, and is very unique among numerous categories of thangka found in Tibet. The artisans are in limited numbers as the craft skills have been passed down only within families throughout history. In 2008, the Drigung embroidered thangka was included in the expanded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Text Recommended
直孔刺绣唐卡 飞针走线精湛技艺指尖出

刺绣,又名“针绣”,指以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 直孔刺绣唐卡,将历史悠久的唐卡绘画艺术和刺绣技艺完美融合到一起,每一幅图案、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是一针一线精心刺绣而成。手指间的流转、针尖上的倾诉,幻化成了一幅幅精巧无比、色彩斑斓的唐卡作品。 作为众多唐卡流派中极富特色的一支,2008年,墨竹工卡县直孔刺绣唐卡已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让我们走进刺绣唐卡的世界,了解其独一无二的魅力。 记忆 喜爱刺绣这门艺术 那天,在明媚阳光的陪伴下,我再一次来到了墨竹工卡县,记得上一次来到这里,已是六年前的事了。得知直孔刺绣唐卡的第六代传承人米玛次仁有空接受采访,在县文化局工作人员巴桑的带领下,我们立即前往,想去感受这一独特且历史悠久的手工传统技艺魅力。 前往其玛卡村的路上,脑海中不断浮现很多关于刺绣的画面,臆想与现实,不停流转。犹记得在电影片段中,小桥流水的阁楼前,身穿旗袍的美丽女子坐在窗前,在阳光的明暗变化之间,彩色的细丝在那双光滑、细嫩的巧手间不停地“穿梭”,刺绣于她,如繁华锦缎之外的写意绢扇,只几笔,就点缀出生活的格调与品位;在张爱玲的书中,闺秀们隔着洋楼里的流苏宝缨,在那一张张绷架上绣着重重心事;村姑、浣沙女面对远走他乡的情郎,送上的也总是“满园春色”、“花开富贵”刺绣图案的鞋垫,画面并不土气,反而洋溢着小清新的气息;在现实生活中,小时候我们生活的环境中也充满了各种刺绣—— —枕头上,一对游弋的金鱼;被面上,一丛怒放的牡丹;手绢上,几朵小小的黄花和绿草……某些时刻,自己也曾痴迷过十字绣,闲暇之时绣上几针,从针线中体味手工技艺的乐趣,也在时尚生活中体会古典的味道…… “我们到了,下车吧。”随着巴桑的一声叫喊,记忆从过去看到的那些片段中抽离。这个小村坐落在山腰,虽是冬天,也别有一番雅致。跟随巴桑走进一个藏式小院,这便是米玛次仁的家,同时也是唐卡作坊。 在这里,米玛次仁带着他的徒弟创作了一幅幅款式精美、工艺精湛的刺绣唐卡作品和堆绣作品。 历史 家族技艺 时代相传 走进小院,米玛次仁已经在院中等候我们了,他站在阳光明媚之处笑得格外灿烂,让人倍感亲切。 米玛次仁出生于唐卡世家,到他这里已经是第六代了,家庭的熏陶使他自幼陶醉于刺绣唐卡的世界,十六七岁时他开始系统地学习刺绣唐卡的制作技艺,经过坚持不懈地学习和探索,如今他已成为西藏有名的刺绣唐卡大师。专注于提高刺绣唐卡制作技艺的同时,米玛次仁也创作了一幅幅工艺精美、栩栩如生的堆绣作品。2013年,由米玛次仁及其徒弟创作的高120米,宽85米的巨幅堆绣唐卡作品成功打破世界纪录,成为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唐卡。说起这幅唐卡,米玛次仁脸上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一种自豪感,并笑着说:制作这幅巨型唐卡,主要是为了把民族文化的精华展示给世人,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据米玛次仁介绍,直孔刺绣唐卡历史悠久,在西藏诸多民间唐卡制作中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类,它讲究拼、缎、刺、绣、缝,主要特征是全部由手工刺绣来完成,相比其他绘画唐卡,绘画与刺绣相结合的唐卡制作方式有更大的难度,作业量也更大,制作一幅精美的刺绣唐卡,少则一年,多则几载。历史悠久的刺绣唐卡制作技艺,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当地人在绣制唐卡的过程中,往往寄托着自己的民族信仰和对家乡的无限热爱。 据悉,直孔刺绣唐卡绘制手艺创始人为赤列多吉。赤列多吉是当时有名的裁缝师,也是著名的刺绣类唐卡缝制师,期间经常有寺院和贵族邀请他缝制唐卡,他为周边各大小寺庙缝制过不少唐卡。之后经过代代家族式的传承,唐卡的缝制艺术日趋完善,做工也日渐精细。 从如今的直孔刺绣唐卡艺术作品上看,其缝制刺绣水平很高,富有很强的立体感、质感和动感;其制作工艺精良,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艺术欣赏价值。 制作 一针一线皆文化 在米玛次仁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制作刺绣唐卡的作坊。明亮的灯光下,四位年轻人正专注地进行刺绣,轻盈的绣花针在他们的指间流转,随丝线在底布上下蜿蜒,一个个人物的风采神韵,在一针一线下永久“定格”,他们用彩色线条编织出了一幅幅活灵活现、赏心悦目的刺绣唐卡作品。 今年18岁的拉宗卓玛学习刺绣唐卡已三年有余,如今她已能独立地完成唐卡作品的刺绣部分。 问及她缘何学习这门技艺时,她腼腆地说:“哥哥米玛次仁视刺绣唐卡技艺如自己的生命一般珍贵,他有个心愿,就是希望能将这一传统手工刺绣技艺不断传承下去,因此她一直在努力地学好这门技艺,力求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虽然每天要工作八九个小时以上,但拉宗卓玛从未觉得辛苦。“既然已经选择了学习这门传统技艺,就要认真地对待它。而且刺绣有不少好处,除了修身养性、驱除烦躁,还有利于保持手指 和大脑的灵活程度。”米玛次仁说,一件好的刺绣艺术品,不仅体现出了精湛的刺绣工艺的精髓,而且还体现了创作者的思想,从而使得刺绣艺术品具有了欣赏价值的同时,更具有了艺术性,而所有艺术品都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因此为了制作出一幅幅工艺精美的刺绣唐卡作品,他们在材料的选用上也颇为用心。“我们制作刺绣唐卡用的底布都是质量上乘的真丝布,这些布在市场上很难买到,都是家里平时搜集起来的。刺绣唐卡不仅材质珍贵,而且制作难度极大,整个步骤都是全手工制作完成,包括刺绣时用到的丝线都是我们自己手工缠制而成。”在米玛次仁的悉心介绍和示范下,我们对刺绣唐卡有了更进一步地了解。 刺绣唐卡内容繁多,既有多姿多态的佛像,也有反映藏族历史和民俗风情的画面,构图严谨、均衡、丰满。 制作刺绣唐卡首先要勾勒轮廓。“一般我们先 把草图画在白纸上,然后将图案刺在塑料油纸上,再通过染料将这些图案印在唐卡底布上,最后再用笔将大概轮廓在底布上描绘出来。”介绍间,只见米玛次仁将唐卡底布和画草图用到的一些工具拿了出来。坐在明媚的阳光下,他首先将刺好图案的塑料油纸放在了唐卡底布上,然后用装好染料的小布袋子轻轻一描,别致生动的图案就出现在了唐卡底布上,让人觉得非常神奇。印好图案后,只见他专注地拿起笔,细致地将图案轻轻描绘出来。 图案画好后,就可以按照图案形状和颜色进行刺绣了。刺绣时用到的主要是绣花针和各色丝线,一缕缕多彩的丝线,通过刺绣人员的飞针走线,便呈现出了各种精美的图案。 米玛次仁说,学习刺绣唐卡要用心,因为刺绣需要按设计要求进行穿刺,通过运针使绣迹形成图案,只有做到“用心”二字,在刺绣时才会得心应手,使作品活灵活现。 传承 留住民族的记忆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延续和见证,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刺绣唐卡在原有的西藏唐卡基础上,完善形成了具有刺绣文化特色且独树一帜的刺绣唐卡文化艺术。它以古老的纯手工制作,独特的绣技,天然传统的制作方法,悠久的历史,百年不衰的良好口碑,以西藏唐卡艺术的精品被世人皆知,是西藏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不可多得的瑰宝。 多年来,米玛次仁不仅用他手中的针线记录和弘扬着藏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一直在坚持培养直孔刺绣唐卡的接班人,以让这一古老工艺传承下去。“我不能让这一门手艺到我这里失传,更何况墨竹工卡县直孔刺绣唐卡已经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以我们更要宣扬当地的传统文化,让更多地人了解西藏本土的文化底蕴。同时以精美的工艺制作为前提,打造民族民间传统工艺,使这项民族工艺得到很好的传承与保护。”米玛次仁说,他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这门技艺,只要有人愿学、爱学,他会毫不保留地教他们。对于来西藏旅游的人来说,唐卡也许和绿松石及其他首饰一样,只是一件普通的纪念品。但当你仔细去了解唐卡的历史和故事,你会更加珍惜这份纪念品,也会更加喜爱它所传承的文化。这门独特的技艺,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一针一线精妙绝伦,堪称世间最美的艺术之一。 采访行将结束之时,看着这几位年轻人专注刺绣的背影,我最深刻地感受就是有文化底蕴的东西,时光流逝,它都不会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反而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希望喜欢刺绣唐卡的艺人们一批一批地茁壮成长起来,这样古老的刺绣唐卡艺术有了继承者,也就有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的希望。

苏州西藏两地成功合作刺绣唐卡 画面凹凸有致

日前,中国丝绸档案馆征集小组远赴西藏,将“传统丝绸样本档案传承和恢复基地”授予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直孔米次民间唐卡刺绣艺术有限公司。同时,对中丝馆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直孔刺绣唐卡”第六代传承人米玛次仁联合开展的档企合作项目——直孔刺绣唐卡《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进行了验收。至此,中丝馆在全国建立的传统丝绸样本档案传承和恢复基地已增至14家。 中丝馆现有馆藏丝绸档案近50万卷(件)。其中,近现代丝绸企业在绸缎设计、试样、生产及交流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丝绸样本档案共计2.8万卷30万件。该档案于2015年入选第四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今年5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为了进一步丰富馆藏,从2013年起,该馆启动了丝绸档案的征集工作,面向国内各重点丝绸产地进行广泛征集。据统计,截至目前已征集丝绸档案2万余件。依托这些丰富的馆藏丝绸档案资源, 该馆与丝绸生产企业开展了多领域合作,通过建立档企合作基地的形式,对传统丝绸品种进行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拓展档案资源利用新途径。目前,14家传统丝绸样本档案传承与恢复基地完成了对宋锦、漳缎、纱罗等传统丝绸品种及其工艺的恢复、传承和发展,开发出了纱罗宫扇、宫灯,宋锦、纱罗书签,新宋锦箱包、服饰等不同织物属性的产品和衍生产品。其中,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新宋锦面料,被用于各国领导人所穿的名为“新中装”的现代中式礼服,在2014年APEC会议上惊艳亮 此次刺绣唐卡是中国丝绸档案馆馆企合作的又一体现。唐卡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新颖绘画艺术,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直孔刺绣唐卡”将绘画和刺绣相结合,是刺绣在布绸上的彩色卷轴画,画面凹凸有致,极富立体感、质感和动感,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去年8月,中国丝绸档案馆征集人员赴西藏自治区开展丝绸档案和丝绸类非遗项目史料的征集工作。经西藏自治区档案局介绍,认识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直孔刺绣唐卡”第六代传承人米玛次仁。 米玛次仁是直孔米次民间唐卡刺绣艺术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已从事刺绣唐卡创作近30年,其作品大多为西藏的寺院所收藏。在交流中,米玛次仁十分愿意为中丝馆建设发挥作用,当场捐赠了部分清代丝织片料。双方约定合作,选用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中的一个场景,创作一幅反映民族团结发展的刺绣唐卡。协议签订后,米玛次仁创作了刺绣唐卡《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前不久,中丝馆工作人员专程赴西藏对该项目进行验收。这也是中丝馆首次与少数民族开展的馆企合作,为中国丝绸档案留下生动的一笔。

Knowledge Gra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