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nic Groups >Ethnic Music
Yi Three-string Fiddle
The Yi three-string fiddle is a bowed string instrument popular among the Axi and Sani branches of the Yi people who live in Lunan Yi Autonomous County, Mile, Luxi and Yiliang of Yunnan Province. The fiddle, typically 85cm in length, is composed of a neck, a sound box, tuning pegs, nut, bridge, strings and a bow, with a total length of. In the performance, it shows variable melodies, rich and pleasant sound, soft and solid tone, and is both delicate and profoundly expressive. It can be used for solo, instrumental ensemble or folk dance accompaniment.
Text Recommended
彝族传统乐器 阿细跳月听三胡(民族乐器鉴赏)

在云南省石林、宜良、弥勒和泸西等地,流行着一种琴体较大、音色柔和浑厚的民间拉弦乐器,深受彝族支系阿细、撒尼人喜爱,这就是为彝族民间传统舞蹈《阿细跳月》伴奏的彝族三胡。 源于奚琴的彝族三胡,出现于清代晚期的咸丰、同治年间,是在汉族竹筒二胡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阿细人称勒胡,撒尼人称里胡、额胡,均为拉奏之意。演奏者多就地取材,自制自用,琴长80厘米至105厘米。琴筒呈圆筒形,多用毛竹、凤尾竹或椿木、桐木、水冬瓜木掏空或旋制而成,筒长18厘米至25厘米,直径14厘米左右,筒前口蒙以蟒皮、羊皮或青蛙皮,筒后敞口,不设音窗。琴头琴杆呈圆柱形,多用紫竹、凤尾竹或红椿木、核桃木等制作,以核桃木为佳。琴头平顶无饰。琴杆上端横设三轴,弦轴用黄杨木或羊角制成,木制者轴柄呈方锥形或尖锥形。第三弦轴处拴有一个细绳套,并下垂至千斤处。琴马竹制,张三条丝弦或钢丝弦。琴弓短小,弓杆弯度较大,弓毛分别置于三条弦之间。 具有悠久传统文化的彝族,民间很早就有了歌舞活动。每逢彝族的火把节、插花节和三月会等传统节日,人们都要身穿盛装,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传统的火把节夜晚,阿细和撒尼的青年男女聚集在松林边或院坝上,小伙子欢快地拉起三胡、弹响大小三弦,同姑娘对舞,这就是著名的彝族民间传统舞蹈《阿细跳月》(又称《跳乐》)。舞步刚健,踏脚击手,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充满着青春、欢乐的气氛。三胡就是《阿细跳月》的主要伴奏乐器。演奏时,左手持琴按弦,大拇指勾住细绳套,将琴筒置于左侧腰间,右手执弓夹于三弦间拉奏,不论拉奏里弦或外弦,中弦都同时发音,形成自然和音。音色柔和浑厚、优美动听,为中音乐器。弓法上多用轻巧的分弓,左手指法的特点是滑奏,多用装饰音和泛音等技法(见上图)。演奏中旋律多变,音响丰富而甘润。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 三胡音量较大,且富有细腻而深刻的表现力,是阿细人和撒尼人喜爱的乐器。两鬓斑白的老人经常在夜晚拉奏三胡自娱,闭目冥思,回首往事,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年轻的小伙子对三胡则有着特殊的感情,每当他们晚上去和姑娘相会时,总要带上心爱的三胡,用美妙的琴声向心上人表达自己真挚的爱慕之情。三胡常和彝族其它乐器一起合奏。三胡与四弦的合奏曲有《跳舞调》。弥勒县阿细人在表演跳月时,常使用三胡、大三弦、四弦和无膜竹笛等伴奏;在石林县,撒尼人的乐队则由三胡、唢呐、无膜笛和大、中、小三弦以及小鼓、钹、金钱棍等乐器组成,多在表演跳月时演奏,常边奏边舞。乐曲有《迎春调》、《勒胡调》、《欢乐调》等。

阿诗玛故乡的“古代乐器村”(8)

新华网,昆明,2005年12月8日 12月6日,阿诗玛故乡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月湖村彝族工匠休格冉和乍格拉在制作彝族古乐器三弦和月琴。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月湖村是一个有600多年历史的彝族村,村里至今完整地保存着彝族口弦、三胡、三弦、闷笛、月琴等6种独特的传统乐器。劳动之余,村里群众习惯三、五人聚集一起或学习乐器演奏、或学唱曲子。目前,全村505户共2100余人中,有1300多人会乐器,当中的大多数会用这些乐器演奏酒歌、火把歌、吼喉调、毕摩调、地名歌等当地彝族古代歌曲。我国音乐界称该村是阿诗玛故乡的“古代乐器村”、研究彝族古代乐器和古代音乐的理想之地。

Knowledge Gra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