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s
Peng Yigang
Pang Yigang is a famous architect and a professor, as well as the honorary dean of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t Tianjin University. He has long been engaged in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and design research, and was selected as an academicia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1995. He has written books such as The Theory of Architectural Space Combination, received the Liang Sicheng Architecture Award,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design of the Memorial Hall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1894-1895). With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nd deep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his main architectural works are widely loved and admired.
Text Recommended
青岛的高校朋友圈:老山大90年后重返青岛

每年高考过后,几所驻青高校的招办电话,总会被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和家长打爆。青岛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红瓦绿树的人文景观、现代高效的城市氛围,自然是考生们选择安放自己未来 4年青春的重要砝码。探究这一现象的背后,驻青各高校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门类齐全的各种学科设置,院士名家云集、重点实验室扎堆的雄厚科研力量,才是这些未来栋梁心向往之的关键。伴随着青岛的稳健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一流大学,将目光投注到青岛这块热土,采用新办校区、合作办学、修建研究院等方式,选择在青岛开疆辟土。 本土高校与城市共同成长 向海而生,与青岛这座城市共同成长,90多年风雨砺洗,奠定青岛海洋名城地位的中国海洋大学;缘起礼贤书院高级工程科,先后隶属重工业部、冶金工业部、中央地方共建,几易其名的青岛理工大学;上世纪90年代,由当时的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和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合并而成,进入发展新时期的青岛大学;上世纪50年代由沈阳迁至青岛,毕业生占据了全国橡胶行业总工、技术骨干半壁江山,被称为“中国橡胶工业黄埔”的青岛科技大学。 在老青岛人的记忆中,这几所高校可谓是真正的青岛本土大学,无论是口熟能详的青大纺院、化工学院,还是足以向外人称道的海大鱼山校区,这几所高校与青岛这座城市共同成长,并伴随着青岛的城市规划,从原来的市南、原四方,把触角伸向了崂山、青岛西海岸新区,用每年秋天从全国各地涌来的新鲜面孔,装点着这座城市。 三所高校来青注入新活力 伴随着青岛的飞速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迁到青岛,实现新时代的华丽转身。在青岛的高校新版图上,最早从外地迁来的当属莱阳农学院。 2000年9月9日,青岛农业大学前身莱阳农学院与青岛市城阳区签署共建青岛校区协议。 2001年1月6日,青岛校区设计规划方案通过专家评审。 2001年6月13日,山东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青岛校区建设项目立项。 2002年7月17日,首批3000余名学子入住青岛校区。 2002年9月19日,青岛校区落成暨2002级开学典礼举行。2007年,经教育部、山东省政府批准,莱阳农学院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办学地点由山东省莱阳市变更为青岛市城阳区。以此为标志,学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说到驻青高校,就不得不提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唐岛湾之畔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04年8月,教育部批准石油大学(华东)立项建设青岛校区。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2005年8月,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协议。随后,越来越多的学院迁至青岛。学校现有青岛、东营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4751亩,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82万册。现东营校区除保留了胜利学院,其他学院几乎都已迁至青岛校区。 山东科技大学比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更早地选择了青岛。 2001年山东科技大学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新校区。 2004年,学校办学主体搬迁至青岛校区。 2007年4月,山东科技大学法人注册地登记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在泰安和济南分别注册了校区。 90年后再见老山大回青岛 在很多青岛人的话语体系里,青大附院常常被称为山大医院,海大老鱼山校区则被称为老山大,只因为青岛这座城市,一直与山东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24年8月私立青岛大学正式创立,高恩洪自任校长。省立山东大学和私立青岛大学被认为是随后创办的国立青岛大学的前身,也就是山东大学的前身。直到1958年迁至济南,山东大学数次外迁办学,又数次在青岛复学,最终确名为山东大学。 2010年12月30日,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概念性总体规划设计开标,邀请彭一刚院士、叶大年院士等知名专家共11人组成评委会,对四个方案进行综合评审,确定了两个中标候选方案并继续修改优化。经综合评审,投票产生了青岛校区校园总体概念性规划中标方案。 2011年3月,初步规划方案确定。 2011年8月16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山东大学合作共建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协议签约仪式在济南举行。 2012年3月17日,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建设奠基典礼隆重举行。再过2个月,重回青岛怀抱的山东大学(青岛校区)6个学院即将迎来第一批新生。

王学仲弟子海棠季开讲 细述“天大十景 ”

天津大学一年一度的海棠季校园文化活动如约而至。4月9日海棠季校园开放日上,王学仲先生弟子、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教授孙列将带来一场主题为“黾翁眼中的天大十景”的讲座,细细展阅“天大十景“,品读王学仲先生的艺术魅力。 “旖旎春如锦,看花人更红“,这不仅是天大师生校友欢聚的时光,更是广大市民赏花踏春的“节日”。25年前,天大什么样呢?在已故当代著名书画大师、曾在天大执教60年的王学仲先生眼中,那时的校园也是处处如画。他曾选取校园内的十个风景点揽胜命名: “主楼喷泉、求亭临渊、凌桥卧波、科馆绚银、黾园修竹、建系晶阁、畱寮挹翠、荷塘缀柳、石镜涵光、青湖竞渡”,并绘就其中的“八景”定格为永恒。 今年是王学仲先生逝世三周年,也是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先生少小离开故乡,1953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至天津大学任教,直至去世整整六十春秋。他把天津当成第二故乡,也把一直任教并居住的天津大学当做‘家’“,孙列介绍。上世纪80、90年代的天大“主楼为首,青湖在尾,一条主轴,满嵌珠玉”,水网密布,湖泊很多。王学仲把学校称作“水上大学”。“先生认为,中国的很多大学具有‘公园’的特点,天大尤其如此,那时市民经常来此游览休憩,青年学子在湖中比赛龙舟、练习泅游,充满了人文气息和青春朝气”。 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别称黾园,坐落在学校教学区主干线风景线上,面临敬业湖,绿竹环绕,为30年前日本友人捐资,天津大学彭一刚院士主持设计,是一所中外艺术交流、培养艺术类研究生的重要基地。“‘黾’为先生的号。当初父亲为他取号‘黾’,典自《诗经》,意为‘黾勉鞠瘁,不敢告劳’,这也成为他一生所遵循的信条。”孙列说。“黾园修竹”是“天大十景”之一,在王学仲的笔下,素竹掩映的黾园粗简平淡,也别有韵味。如今的黾园周围,海棠、桃花竞相绽放,增添了一份春光。 王学仲命名的“凌桥卧波”一景是上世纪80、90年代天大师生脑海中的美好记忆。“那时的学校湖多桥就多,两个湖之间以桥相连,连接如今友谊湖和爱晚湖的桥叫七里台小红桥,连接青年湖和西大坑的桥叫六里台小红桥。为什么叫‘小红桥’呢?因为桥都是木头搭建的,桥面是木板,栏杆也是木板,仿古雕刻上柱头和图案,整个桥的栏杆都油漆成红色,人们就众约俗成称其为‘小红桥’”,“老天大人”、王杰教授回忆。在艺术大家王学仲的眼中,样貌普通的“小红桥”卧于波光粼粼之上,也是一种独特的美。 “王学仲先生曾表示,天大是一座高等教育学府,更是一座充满审美意趣、人文情怀的殿堂。春和景明中,密密遍布了先生的艺路屐痕;花团锦簇间,我愿与师生和游人细细展阅丹青大家眼中的天大十景。”孙列表示,届时,主讲人还会赠送部分听众王学仲先生的纪念册页。

Knowledge Graph
Examples

1 Buildings designed by professor Peng Yigang include the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of Tianjin University, the Panda Hall of Tianjin Water Park, the memorial Hall of Jiawu Sea Warfare on Liugong Island, Shandong Province, Xiahe Park of Pingdu City, China City of London.

2 "The Combinatorial Theory of Architectural Space" written by Peng Yigang won high praise from domestic and overseas experts and scholars.

3 While doing the utmost to impart knowledge and educate people, professor Peng Yigang is devoted to the research of the theory of archite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