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Encyclopedia
Siku Quanshu
Siku Quanshu, short for Siku Quanshu under Imperial Order, was compiled by 360 scholars including Ji Yun under the charge of Emperor Qianlong and was finished in 1773 after 13 years of efforts; it has 7 manuscripts, which are collected nationwide. With 79,000 volumes and 36,000 booklets, i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jing, shi, zi and ji, and almost embraces all books in ancient China. Therefore, it was called “quan shu”. Specifically, the art jing comprises 13 classics and the relevant works of Confucianism; the Part shi comprises historical records; the Part zi comprises the works and counterparts of all schools in pre-Qin period; and the Part ji collects comprises the general collections and special connections of poems and essays.
Text Recommended
文渊阁与《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一部乾隆年间完成的大型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全书收录了3500余种古书,共计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亲自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学者编纂而成,先后有3800余人参与抄写工作,费时13年。当时,乾隆帝命人手抄7部《四库全书》,分别收藏:最先抄好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称为“北四阁”;随后抄好三部,分贮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称为“南三阁”。   北四阁中,继文津阁、文源阁之后,文渊阁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缮写告成,乾隆帝下旨,入藏于文渊阁内。《四库全书》的用纸、装帧以及贮藏别具一格,十分讲究。纸张上,选用浙江上等开化榜纸,纸色洁白,质地坚韧,堪称上品;书册装帧上,采用绢面包背装,即:将书叶(即书页——编者注)正折,使版心朝外,书叶左右两边都向书背,用纸捻订牢,然后,以丝绢将书册前后连书背一并包裹糊连而成。为便于识别、检阅,书册装帧方面,特别采用分色包背装法,即:用不同颜色的绢面,分别区分目录以及经、史、子、集各部书籍。   乾隆非常喜爱《四库全书》,多次吟诗赞颂。在其御制诗文中,多次提到:“经、史、子、集四部,各依春、夏、秋、冬四色装潢”,“经部用青色绢,史部用赤色绢,子部用月白色绢,集部用灰黑色绢”,以色分部,一目了然。为了便于保存,乾隆特旨,专门制作精致的楠木书函,每函衬以夹板,束之绸带;每函一端可以开闭,函面端楷刻写全书名称、书函序号以及所属部类和具体书名,并且饰以与该书所属部类及书册封面相同的颜色。   《四库全书》装函之后,按部类顺序分别归入楠木书架,安置阁中。总计103架,6144函,36000册。为便于检索,专门绘制了《四库全书排架图》,庋藏其中,需要时,按图索骥,循架取书,方便快捷。第一部《四库全书》书品极好,版本精良,校勘最精,收藏于文渊阁中。乾隆皇帝十分重视,特旨在每册书的首页钤盖“文渊阁宝”;末页,钤盖“乾隆御览之宝”。由此,开各阁《四库全书》钤印皇家印玺之先例。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接管文渊阁藏书。1933年春,日寇侵略热河,北平危急。故宫博物院决定,将珍藏历代文物精品装箱南迁,文渊阁中,包括阁本《四库全书》36533册,《排架图》4函,《古今图书集成》5020册全部装箱,运至上海、南京。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批皇宫文物辗转数千里,运抵蜀中等地。抗战胜利之后,再次运抵南京。国民党政府从大陆撤退时,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被运往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今日,文渊阁依旧耸立在故宫东华门内,乾隆年间之楠木书架犹在阁中。值得欣慰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依旧珍藏有:《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卷,清总纂官、大学士纪昀手书小楷进呈本,各卷首末均钤“乾隆御览之宝”,各卷之末,下署“臣纪昀恭书”,钤“纪”“昀”朱文连珠印;《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乾隆五十九年殿本;御制四库文渊阁诗墨,套墨五锭;青玉乾隆御笔《文渊阁记》玉板十页;“文渊阁宝”,青玉交龙钮方形玺,篆书……

历史的拐点 文明的流变——《四库全书》悲喜录

谈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典籍,人们一般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四库全书》。1772年,乾隆皇帝颁布敕令编纂《四库全书》。为此,皇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集各类典籍。朝堂360多位官员学者进入编委会组织编纂,全国遴选3800多位文人学士从事抄写。因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因收录典籍3500多种,7.9万卷,3.6万册,字数8亿,内容涉及此前中国历代著作,故称“全书”。1782年第一部抄写完成,存放于北京故宫文渊阁,便于乾隆随时御览。1783年第二部抄写完成,存放于沈阳故宫文溯阁,便于乾隆回龙兴之地时御览。1784年第三部抄写完成,存放于圆明园文源阁,便于乾隆休假疗养时御览。1785年抄写完成第四部,存放于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便于乾隆消夏避暑时御览。1787年又抄写了三部,御敕存放于镇江金山寺行宫文宗阁、扬州天宁寺行宫文汇阁和杭州圣因寺行宫文澜阁,便于乾隆巡幸江南时御览。   《四库全书》作为一项规模空前的文化工程,蕴含着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思考、智慧和力量,确实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典籍集成。中国传统的文、史、哲、理、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可以从中找寻它的源头和血脉。因此可以说,《四库全书》的编修对中华传统典籍的梳理和保存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数千学人历时十载,正楷抄写笔笔不苟,字体规范工整一致,煌煌七部如出一人,使这套出版史上的巨制成为举世罕见的绝世珍品,也成为国家正统和文化根基的象征。

Knowledge Gra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