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itics >People's Livelihood
Rural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System
The Rural Minimum Living Allowance System, administered by local governments, maintains basic assistance for poor rural people whose family per capita net income is lower than the local minimum standard. In 2007 the State Council decided to establish the Rural Minimum Living Allowance System in the countryside. This system develops from the regular relief system for the poor people in the countryside.
Text Recommended
如何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009年的《决定》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高度重视,在论述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时明确提出,要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就如何完善这一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对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按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救助的制度,是在农村特困群众定期定量生活救济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这项制度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仅是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进行小规模的探索和试验。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后,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      2007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又明确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强调指出,鼓励已建立制度的地区完善制度,支持未建立制度的地区建立制度,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从而给这项制度在全国的普及提供了强大推动力,到2007年底,全国31个省区市的所有涉农县(市、区)都出台了农村低保政策,普遍建立和实施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享受低保人数已达3400多万,给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决定》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高度重视,在论述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时明确提出,要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就如何完善这一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力度。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从沿海发达地区起步、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开展的。目前低保资金主要由地方财政负担,其中县级财政也负担一部分。从当前情况看,一个地区财政能力的强弱,决定着这个地区农村低保覆盖范围的大小、补助水平的高低。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财政实力较雄厚,因此所需低保资金一般没有问题,即使有的县(市)财力较弱,拿不出这笔钱来,省级财政可以提供资金帮助。但对不少中西部地区的县(市)来讲,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多种原因,造成农村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需要低保救助的贫困人口数量较多,而地方财力非常有限(有的仅是吃饭财政,个别的甚至是赤字财政),要保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长期有效运行,没有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的资金注入是根本不行的。因此,要巩固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必须加大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的补助力度。      第二,要做到应保尽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针对农村生活困难群众建立的,其出发点就是要把所有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保障基本生活的农村居民全都覆盖,使他们能够得到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费用。如果一个农村家庭的收入水平达不到维持基本生活的标准,就要采用补差的方法,对该家庭进行补助,以确保其能够维持基本生活。这就是做到应保尽保的基本含义,也是对各地所建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各地在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过程中,必须努力做到这一点。      第三,要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目前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按照广覆盖、保基本的原则建立的。从各地的实践看,大多数地区都采用我国农村绝对贫困线作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应该说这样的做法是符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属性的,因为我国农村绝对贫困线的设置就是以能否解决生活温饱为标准的。从各地实践的效果看,采用这样的标准,政策指向清晰,操作简便易行,群众反映良好。但是,随着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必须不断提高当地农村最低生活的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以便使更多的农村生活困难群众享受低保。这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有效举措。特别是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更应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确定较高的合适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确保当地生活较困难的农民群众能够较多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四川农村贫困家庭2020年全部纳入低保 实现“两线合一”

2015年9月29日,四川省民政厅副厅长廖永康来到四川省政府网站,就“多举措构建社会救助体系”主题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全省社会救助工作推进情况。    据省民政厅统计,截至2015年6月,全省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584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354元/月/人、192元/月/人。城乡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分别为238元、118元,保障标准和补差水平分别比“十一五”期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全省实行了以市州为单位统一城乡低保标准。    截至2015年6月,全省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50.1万人,其中集中供养五保对象27万人,集中供养率达到54%,位居全国第五位。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标准为年人均4680元,分散供养标准为年人均3470元。    廖永康说,下一步民政厅将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低保兜底一批贫困人口,提高贫困人口社会保障水平。到2020年,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家庭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同年实现贫困地区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

Knowledge Graph